不久前我去参加关西学院大学的中国文化周,并有幸成为大学生们中文演讲的评委。参加演讲的日本大学生们,学习中文时间都不长,且中文都只是他们的第二外语或第三外语,但演讲的主题都非常吸引人。有人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留学体验;还有人介绍大陆与台湾的语言之不同,此外还有对中国臭豆腐之臭大感诧异者、以及热爱美丽冰城哈尔滨的大二女生……等等。
大三学生橘田在演讲中介绍中文之美。从杜甫的诗歌谈到周杰伦的歌词,以极大的跨越来介绍中文从古至今所拥有的弹性与韵律,说“我觉得汉语的发音真好听。所以后来便想学习现代汉语”。
最令人动容的演讲内容,来自一位叫西田的大四学生——他谈到中国的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平等。西田对中国孩子接受教育的城乡差距大为吃惊,呼吁中国政府要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让中国孩子能平等接受教育。
获得第一名的是三年级的女大学生明日香。她的演讲主题是“沟通无限”。明日香不仅学习过包括西班牙语、阿拉伯语、意大利语在内的多国语言,还懂得日本手语。中文是她的第三外语。明日香说:“我从日本的新闻了解到,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。我没去过中国,不想只通过新闻做出判断。我想去中国,去亲自感受中国。”明日香说她不在意国籍、肤色、民族,因为她相信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。而语言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彼此,因为语言是人与人的沟通工具。因此对她而言,学习汉语非常有意义。
虽然只是一场小型的中文演讲会,但给我的感触依旧很深。并让我想起我认识的另一群也在学习中文的日本年轻人——是大阪大学中文系的十多位日本同学,他们在课余时间加入了学校的OUCD中国语话剧团,每年夏季和秋季分别上演不同的剧目。我曾经去过观看过他们的排练,并有过近距离交流。
大约因为是中文系学生的缘故,他们中间有好几位都曾经获得过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,因此拥有在北京生活一年的留学经验。有一位叫油利的男孩子告诉我说:他去过包括东北三省以及海南、云南、新疆喀什在内42个中国省市。谈到对中国的印象,油利说最喜欢异域风情的喀什,但北京于他则有一种属于“自己的一个老家”的感觉,因为北京是他留学生涯中的根据地,是他在中国四处旅游过后的回归之所。
还有一位叫里莱的女孩,中文发音极为地道,以至于一开始我都以为她是位中国女孩。但实际上里莱是位地道的日本女孩,因为喜欢中文之意趣,以及中日共同使用汉字的亲切感,里莱选择了中文专业,并在2012年中国国内反日游行最高潮的时候,按原定计划义无反顾地自费赴北京留学。记得我曾问她:那时候去中国,里莱不害怕吗?父母不担心吗?而里莱则笑了笑,答:父母当然是有些担心的,但我在北京真的没有遇到过任何麻烦,一切都挺好挺顺利的。
当时担任OUCD中国语话剧团团长的祥平,现在已经在某公司就职,据说就职的公司与中国没有业余往来,因此工作中基本不需要使用中文。这难免令人感觉有些遗憾,但是大学几年的中文学习记忆,想必是令祥平终生难忘的。在2012年中国民众反日高峰的时候,祥平曾自费前往中国留学。和大部分人选择去北京等大城市留学不同,祥平选择去了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榆林学院。只因为那儿的留学生人数少。2012年祥平去榆林留学的时候,连他在内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总共只有20人。留学生们居住在学生宿舍的5楼,中国学生则住在4楼,反日游行最高潮时,为安全见,十来名日本留学生只能呆在各自的房间里,吃饭都由学校安排送上门,气氛十分紧张,当时的榆林市长还亲自去探望了他们,说特殊时期请大家体谅。虽然在榆林留学期间,祥平感觉到榆林的保守以及一部分当地人的仇日情绪,但他仍然喜欢中国。因为中国人不介意小事,还因为中国各个省市地区的个性都不一样。
尽管中日之间国与国的关系近年来显得紧张,但从这些学习中文的日本大学生们身上,我依旧看到他们对中国充满善意的好奇心,这实在是令人深感安慰的事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以为日本的年轻人对现代中国毫无兴趣,因为我曾经问周围认识的日本年轻人,问他们对中国什么最感兴趣,他们能够回答出来的,除了“三国志”漫画,就是“饺子”或者“炒饭”之类的中华料理。直到我后来在日本的大学校园接触到这些学习中文的日本大学生,才改变了自己曾经的这一认识误区。
国与国的交往,需要以各自的利益为前提,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则是要依赖内心的。而语言,则是表达内心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。就像女大学生明日香所说的那样“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。而语言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彼此”。当人们之间开始产生想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意愿时,一切便不会太糟。希望总是存在于理解之间。
作为一名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,我从心里真诚地感谢这些努力学习中文的日本大学生们。
笔者简历:唐辛子
旅日作家、自由撰稿人